来源:火狐体育官网登陆 发布时间:2025-10-22 11:08:40
基本单位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,是经济活动的主要承载主体,其发展规模、结构和分布格局,直接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、效益与潜力。将从基本单位的现状、发展规模和分布格局切入,系统剖析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,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,为贵港市明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向、优化经济结构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。
党的二十大以来,我市紧紧围绕高水平发展这一第一个任务,持续优化发展环境,激发市场内生动力,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成效显著。全市市场主体的规模、结构与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,基本单位数量实现稳步增长,质量也不断的提高。从基本单位总量来看,2023年末,全市共有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本单位7.15万个,其中法人单位3.36万个。从上涨的速度来看,基本单位数量较2018年末(2018年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,下同)增长了22.2%,年均增长率达4.1%。其中,法人单位较2018年末增加了6692个,增长24.8%,年均增长4.5%。2023年末,全市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数量为53.57万人,较2018年末增长了14.4%;资产合计达到7189.73亿元,增长了1.5倍;企业法人单位全年营业收入(以下简称“营业收入”)为2507.83亿元,增长了57.1%。
我市紧紧围绕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任务,着力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、释放活力、增强效能,推动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实现迅速增加。2023年末,全市共有企业法人单位(以下简称“企业”)2.61万个,相较于2018年末增加了6876个,增幅达35.7%,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从71.4%提升至77.7%。与此同时,机关事业法人单位的比重相应降至9.8%。(见表1)
1.第二产业稳步发展。2023年末,全市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达8273个,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3.9%,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53.6%,年均增长率为8.9%。从业人员数量为19.55万人,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36.5%,资产合计和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别占比28.3%和59.1%,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1倍和42.0%。
2.第三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。2023年末,全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共有2.56万个,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6.1%,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3.5%,较2018年提升了5.1个百分点;资产合计和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别占比71.5%和40.8%,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5.7和6.3个百分点。
分行业门类来看,不一样的行业的发展各有特色,其中新业态、新产业的发展形态趋势十分强劲。
1.传统产业成功转型。普查结果为,传统产业依旧占了重要地位。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5745个,占全部单位总数的17.1%;从业人数为157872人,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9.5%;资产总计1087.32亿元,占比15.1%;营业收入1198.34亿元,占比47.8%。这清晰地反映出制造业是我市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,在市场活跃度、产品竞争力和产业规模方面表现较强。制造业资产总计占比远低于营收占比和就业占比,我市制造业以相对较少的资产投入,创造了更高的营收回报,资产运营效率较为优异,已成功从传统的重资产、低周转模式向轻资产运营、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模式转型。
2.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。我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目前规模相对较小,但发展势头强劲,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这两个行业的单位个数较2018年增加了47个,从业人数达13870人,比2018年增加了2891人;资产总计较2018年增长了4.4倍,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,资产总计比2018年增长了8.2倍;两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6.01亿元,比2018年增长36.9%。
3.消费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。批发和零售行业在社会中仍占据主体地位。2023年,全市批发和零售行业单位个数为7807个,从业人数3.94万人,分别占全行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23.2%和7.4%;资产合计551.24亿元,比2018年增长2.1倍;实现营业收入608.31亿元,比2018年增长1.1倍。以人均营收154.2万元位居全行业第二,体现出经济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的趋势。
4.部分行业发展态势良好。在城市化进程、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,我市部分行业的发展潜力得到有效激发。居民服务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显著,其单位个数比2018年增长2.5倍,从业人数增长94.0%,资产合计增长66.0%,营业收入增长61.0%。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单位个数为1282个,比2018年增加492个,增长62.3%;从业人数增长10.8%;资产合计726.08亿元,比2018年增长2.6倍;营业收入增长55.4%,实现人均营收57.69万元,比2018年增长41.2%。
5.民生行业蓬勃兴起。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单位个数比2018年增长7.1%,从业人数增加7485人,资产合计增长了45.3%,营业收入增长2.0倍,实现人均营收增长2.3倍。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单位个数虽然比2018年有所减少,但资产合计增长了6.3倍,营业收入增长21.6%。(见表2)
(一)各县(市、区)单位数量与规模分布。港北区作为我市主城区,企业法人单位个数占全市33.5%,其中,在资产合计超亿元企业中,港北占了43.2%,64.7%大型企业坐落于港北区,中型企业也占了全市的48.0%。其次为桂平市,企业单位个数占全市23.8%,但其大型企业数量较少,仅占5.9%,大部分为小微企业,占全市的21.6%,占桂平市的99.0%。平南县仅次于桂平市,企业单位个数5050个,大型企业数量占全市23.5%,小微企业占19.4%。三个县市区企业个数占全市78.5%,吸纳全市66.9%的从业人员,其中港北区从业人员占了全市的33.0%,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。(见表3)
(二)各县(市、区)产业分布特征。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覃塘区和港北区,企业法人单位分别为2131个和1809个,分别占全市二产企业法人比重为26.6%和22.6%,从工业来看,主要覃塘区工业企业法人单位2000个,港南区1393个,合计占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6.7%,是工业企业的主要分布区域,其中79.3%为木材加工和木、竹、藤、棕、草制品业。第三产业主要分布在港北区、桂平市和平南县。港北区三产企业法人单位8004个,占全市三产企业法人单位44.2%,桂平市和平南县三产企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4310个和3813个,合计占全市三产企业法人单位44.8%。三产企业法人单位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,其中,港北区批发和零售业占全市三产企业法人单位17.4%,桂平市和平南县分别占9.6%和10.3%。三个县市区的批发和零售业占了全市的三产企业法人单位37.3%。
当前,经济发展呈现出行业结构持续优化、部分行业增长动力强劲但部分行业面临转型压力、就业结构随产业结构调整而改变、资产和营收在不同行业分布不均的态势,需要关注以下问题:
(一)部分重点行业发展面临压力。受资源环境政策、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,采矿业发展低迷,较2018年显著下滑,需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。同时,房地产业资产合计达1634.33亿元,在全行业中占比最大,集聚了大量资金,可能存在一定的资产泡沫风险。
(二)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。一是港北区在区域经济中“一家独大”。其企业总数占全市的33.5%,还汇聚了大量优质企业资源。其中,亿元资产企业占比达43.2%、大规模的公司占比64.7%、中型企业占比48.0%,同时吸纳了全市33.0%的从业人员,是经济增长与就业保障的核心引擎。二是第二、三产业分布高度集中,部分区域产业结构单一。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覃塘区和港南区,且大多集中在木材加工和木、竹、藤、棕、草制品业,产业结构单一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三是作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,第三产业大部分集中在港北区、桂平市和平南县,其中仅港北区占比就超过四成。覃塘区、港南区第三产业基础薄弱,产业结构失衡。
(三)产业结构优化存在较大空间。一方面,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木材加工以及木、竹、藤、棕、草制品业,缺少机械制造、高端加工等其他工业类型,产业结构较为单一,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,抗风险能力不足。另一方面,第三产业核心以批发零售业为主,缺乏金融、科技服务等高端第三产业业态,产业能级相对较低。同时,由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,难以形成“二产支撑三产”的协同效应。
(一)化解重点行业风险,推动转型发展。一是推动采矿业转型升级。鉴于采矿业目前的低迷态势,结合资源环境政策要求,引导企业由“粗放开采”向“绿色精深加工”转变。比如,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,提高产品附加值;同时,探寻矿区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的新途径,培育替代产业,降低对传统采矿业务的依赖。二是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。针对房地产业重资产及泡沫风险,一方面,通过优化土地供应节奏、规范房企融资渠道,抑制投机性需求;另一方面,推动房地产与民生需求相结合,发展保障性住房、租赁住房,同时引导房企向“房地产+物业服务+养老/教育”多元化业态转型,分散资金密集风险。三是促进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业多元化发展。鉴于该行业产业结构单一、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拓展产品线,从单纯的木材初级加工向高端家具制造、木质工艺品制作等领域延伸。政府可以提供技术创新补贴和人才引进优惠政策,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同时,推动木材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,开展绿色环保材料研发,适应市场对环保产品的需求趋势,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(二)促进区域协同,破解发展不平衡。一是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。以港北区为核心,推动其优质亿元资产企业、大规模的公司向桂平、平南、覃塘等区域延伸产业链,设立配套生产基地或分支机构,带动当地小微企业升级;同时引导港北区物流、商贸等三产资源向覃塘、港南建立区域性商贸物流节点,补齐两地三产短板。二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。针对覃塘、港南工业集中且单一的问题,在保留木材加工产业优势的基础上,统筹全市工业资源,向两地导入机械制造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项目,形成“木材加工+多元工业”的产业格局;同时支持桂平、平南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加工、文旅产业,打造差异化区域经济增长点。
(三)升级产业体系,提升整体能级。一是丰富工业产业类型。突破工业依赖木材加工的局限,围绕全市产业需求,引进高端装备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,在港北区、覃塘区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培育新的工业增长极;同时推动现有木材加工公司进行技术改造,提升智能化、绿色化生产水平,向高端木制品方向发展。二是培育高端三产业态。在港北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、科学技术研发、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,依托其核心城区优势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;在桂平、平南等区域,结合当地农业、文旅产业基础,发展农产品电商、乡村旅游、康养服务等特色三产,形成“基础三产+高端业态”协同发展的格局,同时通过发展精深加工的工业升级,为三产提供产业支撑,实现“二产带三产”的协同效应。
火狐体育官网登陆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
网站内容维护:火狐体育平台注册 总机:0355-5921114
Copyright : 2013-2021 www.laserarlingto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9009176号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类信息,均为潞安化工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
晋公网安备 14042302000119号
直播潞安APP
微信公众号